科研进展

Angew|田间课题组与合作者报道共价有机框架前药用于增强化学动力学治疗

信息来源: 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

近日,武汉大学药学院田间团队联合韩国高丽大学Jong Seung Kim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题为“MitoSiege-Driven Catalase Collapse: A GSH-Responsive, Mitochondria-Targeted COF Prodrug for Amplified Chemodynamic 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靶向线粒体的共价有机框架(COF)纳米前药COF-31@P,显著提升了化学动力学治疗(CDT)的精准性与疗效。该研究为解决CDT中活性氧物种靶向递送和可控生成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化学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依托芬顿或类芬顿反应将肿瘤细胞内过氧化氢(H₂O₂)转化为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由于其依赖肿瘤微环境特性,CDT具有高特异性和低系统毒性的优势,然而,如何实现·OH的高效、定向生成并精准作用于关键细胞器仍是当前研究的瓶颈。

针对这一挑战,合作研究团队设计并构建了COF-31@P这一多功能纳米前药系统。该系统以结构规整、孔道可调的共价有机框架为载体,通过二硫键连接类芬顿金属铜配合物和过氧化氢酶抑制剂3-氨基-1,2,4-三唑(3-AT)。在肿瘤细胞特有的高浓度谷胱甘肽(GSH)环境中,二硫键发生断裂,精准释放活性组分。释放的铜配合物通过类芬顿反应高效催化H₂O₂生成·OH,而3-AT则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阻止H₂O₂被分解,进一步增加了细胞内H₂O₂的积累,从而显著增强了·OH的生成效率。此外,该纳米系统表现出优异的线粒体靶向能力,可定向富集于肿瘤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在体内外实验中,COF-31@P均表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对正常组织造成明显损伤,表明其具备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该研究通过巧妙的纳米设计整合了细胞器靶向、GSH响应释放和多机制协同增效策略,不仅推动了CDT领域的理论创新,也为临床转化提供了具有广阔前景的候选方案。COF-31@P的成功开发有助于推动共价有机框架载体在精准纳米医学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药学院2021届硕士生(现高丽大学博士生)丁启航和2025届硕士生王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田间教授和韩国高丽大学Jong Seung Kim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药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韩国国立研究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918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