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刘天罡,男,1979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珞珈抗疫·十大科研攻关人物、武汉大学2019年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获武汉大学2019年杰出青年(教职工)称号。
主要事迹
刘天罡教授自2010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引进到武汉大学药学院任教以来,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以坚定地理想信念和卓越的职业追求,把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教书育人完美地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坚持学生为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刘天罡教授热爱教育、淡泊名利,执着于教书育人,作为国字号青年人才,繁忙的科研工作从未冲淡他对教学的激情,一直以求真务实的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和身边的人。他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一方面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主动关心学生的个体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经常帮助学生进行个人学习和制定研究规划、对部分学生甚至给予自费资助;一方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扶持学生成人成才,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他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将前沿科学研究进展和科学小故事引入课堂教学,提高理论教学的前瞻性和趣味性,他承担的《药学导论》、《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学》、《药学研究进展专题》等本科生专业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广泛开展课后指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为本科生“烛光导师”,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累计课外指导学生1200余人次。强化学生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其指导的多名学生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学生交流机制,支持多名学生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东京大学、波恩大学、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等世界名校学习交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倾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型学科竞赛,他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2015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etion, iGEM)铜奖、2018武汉大学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武汉高校分赛区三等奖、武汉大学第九届“自强杯”创业大赛铜奖、武汉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20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湖北省高教主赛道亚军”、2020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等,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应。
二、救治在一线:科研当先锋
己亥冬末庚子新春,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神州大地举国同庆、万家团圆的祥和安宁;同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也迅速席卷全球,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COVID-19) 疫情给人类生命健康和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发起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自首个 SARS-CoV-2基因组公布以来,病毒的突变以及进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刘天罡教授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联合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攻关,创新性开发纳米孔靶向测序NTS病毒检测方法,大幅提升病毒阳性检出率,并实现同时检测新冠病毒和其他10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以及监测病毒突变,为破解临床疑似病例确诊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该方法已发表于《Small》。武汉大学新闻网于3月2日首先对这一开创性工作进行了报道,随后,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等国内权威媒体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3月17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重点提及了NTS病毒检测技术对COVID-19疫情所做的贡献。3月2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救治在一线,科研当先锋”为主题,重点报道了NTS技术在临床一线的应用情况。刘天罡教授因此被评为“珞珈抗疫•十大科研攻关人物”称号。
三、拼搏科研一线:产出丰硕研究成果
习近平在2018年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谈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明确指出“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
作为邓子新院士团队中的核心力量,刘天罡教授是国内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青年佼佼者,自2010年开始,他主持搭建了湖北及中部地区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提出“定向合成代谢”思路,在天然产物高产机制和新化合物高通量挖掘方法开发等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先后主持多项973和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产生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mall》、《PNAS》、《J AM CHEM SOC》、《Metabolic Engineering》、《Angew Chem》等60多篇SCI论文,总SCI引用次数超过2200次,H指数27。同时担任本领域内主流杂志《ACS Synthetic Biology》编委,《Metabolic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 》副主编,并十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
四、服务产业技术创新: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刘天罡教授在学术创新取得突破的同时,注重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与产业界进行密切合作,为多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成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依托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成立合成微生物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联合多家参建企业进行产业转化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咨询工作。其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覆盖了国内多数从事微生物药物的上市企业,大大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各合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他主导开发的“定向合成代谢”技术体系大幅度提升现有多种工业菌株的水平,如庆大霉素B.乳酸链球菌素,产生重要经济价值,利用该体系还实现了番茄红素的从头创新微生物高效合成。基于该技术体系和研究思路,利用生物发酵法尼烯为前体替代原有化学合成工艺,颠覆了维生素E的传统生产工艺,仅一年多为地方湖北荆州能特公司新增产值20亿,助力该企业一跃成为维生素E世界第三大生产商,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2019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省、市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评价。
左三为刘天罡教授,参加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颁奖大会
故事点评
刘天罡教授是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生物化学、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职业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将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与产业界进行密切合作,为多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成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刘天罡教授联合团队在COVID-19疫情爆发早期,创新性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对尽快确诊疑似病例、助力疫情防控具有重大意义。